中共老河口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中国共产党老河口市第十届委员会第十五次全体会议,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和襄阳市委十三届十一次全会精神,客观总结我市“十三五”发展情况,深入分析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新任务、新要求,就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提出以下建议。

一、深刻把握“十四五”时期新特征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十三五”以来,我们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团结带领全市人民科学定位谋发展、务实担当谋实干,凝心聚力推进“一城两心”[①]建设开创新局面,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县域实力显著增强。坚定不移推进五大产业集群发展、坚定不移实施“十百千亿”工程、坚定不移推进全域旅游,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在2017年突破300亿元大关,在2019年达到388.7亿元,年均增长7.8%。2012年至2019年,连续8年被列为全省县域经济先进县市。城乡建设更加精致。新区建设、旧城改造工作有序推进,“一带多节点”滨江景观带美不胜收;城南新区路网进一步完善,老城区“微循环”进一步畅通;公共服务综合功能区拔地而起,新一医院建设破土动工,城市功能日趋完善;被评为“湖北省文明城市”。全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李家染坊村、西关奇石村、下四河淤村等美丽乡村成为我市靓丽名片。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以开展汉江“两非”治理[②]等为抓手,着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天蓝水清地绿成为常态,汉江禁捕退捕首战告捷。着力开展绿满老河口再提升行动,完成绿化建设8万余亩,在“绿满襄阳”三年提升行动验收中,我市合格率、任务完成率、绿化贡献率等指标综合评分排名襄阳第一,形成宜林尽林、无山不绿、有水皆清、四季花香、万壑鸟鸣的绿色生态格局,获得“湖北省森林城市”等荣誉称号。改革创新成绩斐然。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纵深推进,新一轮机构改革顺利完成,被列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省农村住房建设试点县等国家、省级试点。工改、工业项目“先建后验”改革等工作在襄阳市处于领先地位,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智慧老河口”获得多项国家试点和奖项,同时获得“中欧绿色和智慧城市奖”,在政务、民生、产业应用上成效显著。民生福祉日益增进。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纵深推进,社会大局保持平安和谐稳定;33个贫困村、36831名贫困人口脱贫;就业、教育、养老、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事业取得积极成效,文化事业持续繁荣,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提升。特别是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和党中央、省委、襄阳市委坚强领导下,全市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奋力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和疫后重振经济发展战、民生保卫战,疫情防控取得决定性成果,经济社会秩序全面加快恢复。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理论武装不断强化,党性意识显著提升,全面从严治党纵深推进,“两个维护”更加坚决,理想信念更加坚定,战斗堡垒更加坚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更加向好,干事创业的氛围更加浓厚。

回顾“十三五”,老河口各项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还比较突出,综合实力、发展质效与“一城两心”定位要求不相适应;创新能力不足、科技支撑乏力是老河口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短板;工业发展质量不优,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服务业融合不够;新旧动能转换不快,战略性新兴产业仍在起步阶段;首创性改革不多,思想尚未完全破冰;生态环境治理仍需持续发力,绿色发展任重道远;市域治理水平有待提升,社会保障能力及公共服务水平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尚有一定差距。

2.“十四五”发展机遇大于挑战。从国际国内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科技和贸易竞争愈演愈烈,全球政治和经济格局深刻调整;国际环境日趋复杂,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党中央根据当前形势,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提供澎湃动能。从省、襄阳市来看。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明确将“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作为湖北高质量发展的“纲”和“魂”,提出构建“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③]区域发展布局,加强襄阳、宜昌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这也为我们带来发展机遇。襄阳市委十三届十一次全会明确完善“一体两翼三带”[④]区域发展布局,提出“以枣阳、河谷组团为两翼,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和联结点,着力打造沿汉江特色城镇带、沿汉十先进制造业带……”,老河口在“十四五”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从我市来看。经过“十三五”的发展,老河口各项工作基础厚积,特别是产业上,初步形成循环经济、装备制造及汽车零部件、木业家居、光电信息、食品加工五大产业集群,发展势头强劲;交通上,形成“336”交通辐射循环圈[⑤],随着汉十高铁的通车运营和河谷大桥的建设,老河口对外交通更加畅达、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党中央支持湖北一揽子政策和一系列重大战略机遇落地见效、惠及我市,疫后重振和高质量发展后劲十足。我们处于政策红利释放期、战略机遇叠加期、发展格局构建期、蓄积势能迸发期、市域治理提升期,机遇大于挑战,前景十分广阔。

3.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展望二〇三五年,我市经济总量和城乡人均收入将迈上新的大台阶,综合实力将大幅跃升,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力争跻身全国百强县市行列。建成主体多元、活力迸发的创新体系,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人才创新活力全面激发,科技创新机制更加完善,创新能力在全省县域中走在前列;建成特色明显、结构合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产业集群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主导产业在中部地区有较大影响力;建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老河口基本建成,成为汉江生态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建成智能精准、共建共享的治理体系,基本实现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智慧治理在全国县域中创新领先,法治老河口、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建成文化强市、教育强市、人才强市、体育强市、健康老河口,建成全国文明城市,市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基本同步,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人的全面发展、全市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二、明确“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4.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⑥]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⑦],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根本要求,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突出改革创新,激发发展新动力;突出工业立市、产业强市,实现经济发展行稳致远;突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突出数字赋能,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突出共建共治共享,推进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突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更好实现人民群众新期待;锚定“一城两心”高质量发展不动摇,打造汉江流域滨江精致城市典范和城乡共同繁荣样板,努力在全省“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中作出老河口贡献,努力在襄阳市“一体两翼三带”区域发展布局中干出老河口担当,争当湖北、襄阳高质量发展和中部地区崛起先锋。

5.遵循的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⑧],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有效落实,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共同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积极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开启“一城两心”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坚持高质量“引进来”与高水平“走出去”相结合,主动融入国家、省、襄阳市发展战略,拓宽县域经济发展空间,着力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牢牢把握全局与局部、整体与部分、当前与长远的关系,跳出老河口看老河口,在全国、中部地区、全省、全襄阳市找位置,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坚决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6.主要目标。锚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综合考虑发展趋势和我市发展条件,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要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建成汉江流域滨江精致城市典范。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下足“绣花功夫”,抓紧补齐城市软硬件短板,城市空间精明增长,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城市管理精准精细,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汉水文化、抗战文化、非遗文化等文化魅力彰显,城市气质更加鲜明。市域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智慧治理走在前列,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标杆。

——建成城乡共同繁荣样板。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通制约城乡一体化的关键环节,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设施配套,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短板全面补齐;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统筹解决农村公共服务不平衡问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短板全面补齐;美丽乡村提档升级、全面开花。大力发展镇域经济,初步形成“一镇一业、一村一品”[⑨]。

——汉江绿心成色更足。深入践行“两山论”,坚定不移推进绿色发展,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进一步拓宽,国土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环境风险得到有效控制,绿道系统、绿地系统、绿水系统、绿色空间全面建成,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和“中国天然氧吧”,绿水青山颜值更高、金山银山成色更足,生态要素成为生产要素、生态优势成为发展优势、生态财富成为经济财富,绿水青山成为老河口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

——襄阳市域副中心实至名归。积极对接襄阳市“一体两翼三带”区域发展布局,探索跨行政区的区域协作机制和成果分享机制,加速推进河谷相向融合、协同联动发展,实现资源互补、功能共享、强强联合。成功创建国家级高新区,创新能力显著提升,高质量发展系统集成、全面推进,集中度高、关联性强的块状产业集群基本形成,经济发展实现新突破,综合实力和整体竞争力显著增强,成为中部县域经济50强。

三、全力建设活力迸发的创新示范区

7.创建国家级高新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展高科技、培育新产业,着力提升产业层级,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紧盯“科技创新2030”,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倍增计划,推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跨越发展,打造区域科技创新高地。制定推动高新区建设发展系列政策,完善体制机制,建立精简高效统一协调的管理体制,统筹推进高新区孵化平台、创新基地、基础设施等建设,建成老河口科技城(未来城),成功创建国家级高新区,努力把高新区打造成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主平台、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引擎、推进工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

8.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引导企业进行智能化、数字化改造,开展个性化定制服务,发展“顾客对工厂”[⑩]制造模式,提升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环节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加快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发挥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鼓励、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快“三院一中心”[11]建设,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重点推进实施技术改造、研发创新、成果转化。

9.全面激发人才创新活力。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扎实推进高端创新创业团队和高层次人才引进,全方位引进、培养、用好人才。深入实施“小汉口人才计划”,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推动“技能人才振兴计划”、“企业家能力素质提升工程”,不拘一格集聚、培养各方面优秀人才。健全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着力完善各类人才在住房租房、教育就医、福利待遇、创业补贴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着力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营造有利于创新发展和凝聚人才的环境,让广大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10.完善创新制度机制。有效整合社会科技资源,推动经济与科技紧密结合,形成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知识创新等相互促进、充满活力的创新体系。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实行“揭榜挂帅”等制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实施有利于创新的财税、金融、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加快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争取在技术创新上实现新突破。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强科普工作,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提升全市人民科学素质水平。

四、全力推进县域经济争先进位

11.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着力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壮大产业集群。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等要素向实体经济集聚协同;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市、质量强市,大力发展块状经济[12],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推进装备制造及汽车零部件、木业家居产业上下游产业链垂直整合,促进关联企业集聚集约发展,加快补齐产业关键环节短板;推进循环经济、光电信息、食品加工产业同门类、同序列企业强化水平分工,实现错位竞争、成群结链,力争形成3个以上百亿级产业集群。发展头部经济[13]。培育和引进头部企业和有终端产品、成品产品的企业,带动配套产业集聚和产业链延伸;特别是顺应产业形态变化趋势,大力培育和引进平台企业、网络头部企业;加大对重点企业培育力度,力争本土上市企业实现零的突破。抓好技改提质。推动制造向创造、速度向质量、产品向品牌转变,坚持补齐短板与锻造长板相结合,引导传统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能源、新材料,加大技改力度,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12.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性发展。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推动互联网、大数据等与各产业深度融合,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壮大新动能,提升新势能,构建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板块,打造一批在中部地区有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聚焦3D打印、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等新兴产业,加大培育力度,着力建设中部地区最大的3D产品生产及研发基地,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氢燃料整车及核心零部件生产基地,集智能网联汽车研发、生产、测试、应用、配套一体化的产业集群。密切跟踪国内外新兴产业发展趋势,聚焦绿色环保、大健康、数字创意、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引进和培育力度,争取引进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龙头型、基地型项目。

13.推进现代农业全链条发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建设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加快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建设智慧农业。加快农业生产经营数字化改造,创建一批智慧农业示范园区、物联网示范基地,支持建设一批数字农场、数字牧场、数字渔场。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大智慧农机推广和应用。深入推进中国有机谷建设,搭建有机标准生产溯源服务平台,推进有机产品认证。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建立绿色优质特色农产品电商平台或专属营销渠道,创新农社、农超、农企对接和产地直供销售模式。做大做优特色。推动畜禽、水产、果蔬、中药材产业扩规提质,延伸产业链价值链;深入实施“双十百千亿”[14]工程,重点打造全省规模化的养牛、养羊、养猪、蛋鸡生产基地,形成上游饲料,中游屠宰,下游冷链、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抢抓长江十年禁捕机遇,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实施梨桃产业“双百工程”,打造“沿汉江百里砂梨水果带”、“沿丹渠百里黄桃水果带”。加快培育新型主体、新型业态。大力培育发展经营性农业服务组织,建强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农村专业服务型人才“四支队伍”。加快发展“一站式”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完善农村实用技术推广和服务机制。

14.推进现代服务业融合式发展。加快建立与创新驱动发展相适应、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农业发展相融合、与城市发展相配套的现代服务业体系,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品牌化建设。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加快发展产业金融、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现代物流、服务外包、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等产业,鼓励企业生产模式从以产品制造为核心向产品、服务和整体解决方案并重转变;加快推进服务业数字化。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商贸、电子商务、特色餐饮、健康养老、文化体育、教育培训、家政物业等产业,鼓励服务业企业运用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挖掘新型消费需求,丰富和细化服务品类。整体推进汽车交易等各类型商品交易市场建设和发展,鼓励和规范各类市场创新管理模式,走规模化、专业化发展道路。顺应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需求的增长,加强文化产品创新和旅游资源整合,推进全域文化旅游业跨越发展,建好生态旅游观光带,加快培育高品质重点景区、特色乡村游景点,打造一批3A、4A级景点。争创“全国工业旅游示范基地”、“文化融合示范区”、“乡村旅游示范县市”。

15.推进镇域经济特色发展。支持镇域经济做大做强,打造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国家级和省级特色小镇。支持酂阳街道建设现代服务业基地,提升服务业发展层级,王府洲生态绿岛一体化推进、高标准建设。支持光化街道发展光电信息产业、乡村旅游,依托黉学推进文化创意园建设。支持仙人渡镇建设循环经济强镇、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湖北文旅名镇。支持袁冲乡打造连接南水北调中线渠首的红色旅游名乡和特色农业种植示范区。支持张集镇建设现代种业和优质粮食基地、农光互补示范区、轻工产业集聚的经济强镇。支持薛集镇建设现代渔业产业园,发展畜禽、中药材产业,打造特色产业名镇。支持竹林桥镇建设全国农业产业强镇,推动畜牧业转型升级、规模化发展。支持洪山嘴镇建设康养旅游新城,打造旅游业发展新的增长点。支持孟楼镇建设边贸繁荣、环境优美、幸福安康的鄂豫边界精致小城。支持经开区(李楼镇)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高地,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五、全力打造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

16.全面融入城市群都市圈。积极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深入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积极对接汉江生态经济带、湖北省“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襄阳市“一体两翼三带”区域发展布局,融入“襄十随神”城市群,探索建立重大项目平台共建和利益共享机制,实现产业承接配套、要素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与襄阳自贸区深度对接,不断推动出口产业聚集,推动外向型经济成为老河口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探索构建“一体四特、城乡协同”区域发展布局,一体化推进主城区和高新区建设,建好仙人渡镇、洪山嘴镇、孟楼镇、张集镇四个特色城镇,引领带动各地共同进步,推进城乡协同发展。

17.全面推进河谷片区深度融合发展。全力以赴推进河谷组团发展,打造城市组团发展示范。推动双方加强市场监管合作,建立质量、资质互认制度;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推动信用信息互联互通;加强科技合作协同创新,推动重大科研基础设施等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推动搭建环境监管一体化平台,实施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汉江流域联合治理与修复,保障生态系统健康安全;推动交通融合,力争再建一座河谷大桥,实现两地之间半小时快速循环连接,推进城际公交、城乡公交一体化,打造一体化河谷港区;推动双方放大资源禀赋优势,共同打造汽车零部件、循环经济、农产品加工、现代生态旅游产业“3+1”产业体系,形成1+1>2的强大效应,建设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基地、中部地区重要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中部地区重要的农产品加工基地和知名生态旅游度假区。

18.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共同繁荣。开展“擦亮小城镇”建设美丽城镇行动。以大力推进城镇人居环境整治为突破口,争创1—2个省级美丽城镇,让小城镇成为城乡融合发展的纽带、乡村振兴的龙头。统筹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完善乡村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建立完善长效管护机制。按照“两基”成型、绿化成林、道路成环、示范成片、美丽成群的建设目标,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提档升级,建设20平方公里仙人渡现代农业公园;大力开展“百村百亩绿化”行动,绘就“村在绿中、家在林中、人在画中”的美丽乡村画卷。深化农村改革。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15]、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农村综合服务互助试点等各项改革。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实现形式。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帮扶机制,持续发展壮大扶贫产业,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

六、全力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示范

19.推进精致城市建设提档升级。持续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同步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双拥模范城市、园林城市、卫生城市创建,精准提炼富有特色的城市精神,打造汉江流域滨江精致城市典范。提升文明素质。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实施文明创建工程,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弘扬诚信文化,推进诚信建设。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提升形象气质。通过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双轮驱动”,加快推进城市建设提质升级。高标准建设南部新区,实施功能性设施、精致小区、大型商场等填格子工程,建设一批地标性建筑,稳步推进医疗、教育、行政等资源南迁,推动老城区人口南移。高质量推动旧城改造,全面完成老旧小区改造和背街小巷改造任务,基本消除“断头路”,补齐停车场、街头口袋公园、小区物业配套、农贸市场、消防设施、电动车充电桩等便民利民设施短板,实现供水、供气智能化、品质化,提升老城区宜居水平。

20.打造绿满老河口升级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促进美丽老河口建设纵深拓展,全域推进公园城市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的需要,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严守生态红线,优化生态安全格局,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以林长制为抓手,推进实施造林奖补、汉江防护林、退化修复林等项目,基本消灭荒山、荒坡、荒丘、荒滩“四荒”,鄂北生态防护林基本建成,骨干生态廊道和农田防护林网络体系基本成型,植造森林和林业产业相得益彰,绿色资源总量大幅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加强湿地保护修复工作,划定湿地保护红线,进一步扩大湿地保护面积,把生态资源与景观效果较好的湿地,逐步纳入到湿地保护范围,建成西排子湖国家湿地公园。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对全市古树挂牌保护,实施修复养护。

21.全面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增强全社会生态环保意识,大力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全面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防控,不断改善空气质量。落实河湖长制,严格落实“长江十年禁渔”等重大政策,加强“一江一渠一湖56座水库”和小微水体生态保护治理,开展工业集聚区连片综合整治,持续推进城区雨污分流改造,建成城南污水处理厂,彻底解决污水直排汉江问题。全面落实排污许可制,推进排污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和土壤污染治理,持续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加强白色污染治理。加强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收集处理。全面推广绿色设计、绿色施工、绿色建材,普及绿色建筑。严格环境准入,认真落实建设项目环评审批负面清单。

七、全力当好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排头兵

22.推进改革工作走在前列。坚持把改革作为破解发展难题的“金钥匙”,优化改革举措,提高改革效能,打造一批富有老河口特色的改革示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深化资本、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坚持改革为了人民,积极推进公共卫生体系改革,深化社会保障体系改革、住房制度改革、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让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建立现代财政管理制度,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健全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加强税收征管,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支持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深化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改革,进一步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

23.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走在前列。做强乡镇街道,夯实村(社区),更好发挥党组织领导基层社会治理作用,构建配套精准、运行高效的基层治理机制。全面推进党建引领的居委会、业委会、物业机构三方联动机制,深化完善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机制,构建有党的组织管事、有经费办事、有场所议事的三有保障机制,擦亮“三三制”工作品牌。持续深化社区治理改革,健全“双报到”常态化机制,全面推广“红色驿站”[16]建设;建好用好管好社区党组织书记、社区工作者、志愿者“三支队伍”。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建立健全体现法治精神、富有乡土特色的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探索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加大智慧老河口建设应用力度,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基层管理服务平台,推动社会治理智能化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24.推进营商环境建设走在前列。对标一流,勇争一流,着力打造湖北省审批时限最少、流程最优、保障最好、服务最佳、评价最高的县级市之一。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建设数字政府,全面实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一窗通办”、“一事联办”、“跨省通办”,积极推进“无申请兑现”改革[17]。巩固提升工改、工业项目“先建后验”改革等成效,推进区域性统一评价成果与工业项目“标准地”融合应用,扩大“多规合一”应用范围和领域。实施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清单管理,全面推行告知承诺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严格落实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措施,以创建“县域金融工程示范区”为抓手,推动形成知信、守信、用信良好氛围,争创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充分发挥非公企业投诉服务中心作用,畅通“政企直通车”反映诉求渠道,依法保护企业合法权益。

八、全力打造民生幸福新高地

25.让群众生活更加体面。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支付保障机制,切实保障劳动者权益;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加大公民财产权保护力度;落实各类支农惠农政策,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支持农村民营经济和农业专业合作社、中小微企业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支持各类新就业形态发展,完善创业带动就业机制,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促进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城镇失业人员、返乡人员、残疾人、零就业家庭等重点群体就业,推广“互联网+”公共就业信息服务,大力开展就业创业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加快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健全就业需求调查和失业监测预警机制。深入实施“我选湖北•扬帆小汉口”计划,加快创业孵化基地、返乡创业基地等平台建设,吸引优秀人才来老河口市就业创业。

26.让群众生活更加舒心。织密社会保障网络。建立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实现养老保险体系全覆盖;健全稳定可持续的医保基金运行机制,完善基金监管机制,持续改进医保支付方式,稳步提高保障水平;精准落实兜底保障政策,健全社会救助体系,提升儿童、残疾人等救助帮扶能力,完善农村留守人员关爱服务体系和退役军人服务管理保障体系;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加快实施租购并举、租购同权的住房制度,不断扩大住房公积金覆盖面,提升物业服务覆盖面和服务质量;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邻里互助为志愿服务平台、医养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探索基于互联网的医养结合服务新模式,发展银发经济[18],打造全国重要的健康养老基地。全面推进健康老河口建设。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将健康融入所有公共政策,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全域高水平推进健康老河口建设。实施公共卫生体系补短板工程三年行动方案,构建“南部新城区新一医院综合医疗服务圈、中部老城区妇幼保健院+一医院老院区互补医疗服务圈、北部城区中医医院+江山鸿泰医养结合特色医疗服务圈”医疗资源布局;健全院前急救体系、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筑牢村(社区)卫生室(站)服务网底;统筹建设以服务为核心,以医共体为依托的一体化县域医疗健康数据中心及相关系统。优化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立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机制,构建指令清晰、系统有序、条块畅达、执行有力的公共卫生应急指挥机制。完善乡镇街道、村(社区)、疾控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常态化联动机制。加强中医药传承创新,助力中医药事业发展。办更高水平教育。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创建全省学前教育示范县市;整体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化、集团化办学,办学体制机制明显优化,教育质量、教学水平全面提高,成功创建全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示范县市、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县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持续深化,特色化、多样化发展成绩突出;职业教育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全面深化、成果显著;特殊教育全面系统发展,改善特殊教育办学条件,推进适龄特殊儿童教育全覆盖;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协调发展。教育主要指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建成区域教育强市。不断繁荣文体事业。持续开展好“五月的鲜花”、“农民丰收节”、“大地欢歌”、“民风民俗”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丰富人民群众精神生活;以展现汉水文化、抗战文化、非遗文化、少儿艺术等为内容,努力推出一批具有原创性又极具观赏性的文艺精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物古籍古迹保护、研究和利用,加强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全面落实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战略,大力培育体育文化,推进全民健身设施更加完善、公共体育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推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协同发展。

27.让群众生活更加安全。切实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确保“一无两降”[19];健全市场监管安全治理体系,巩固“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市”创建成果,提高食品药品等关系人民健康产品和服务的安全保障水平,确保不发生区域性、行业性、系统性、源发性事件和食品、药品等重特大安全事故。探索构建“防抗救”一体的应急指挥协调机制,提升事故灾难和自然灾害防范应对能力,实施应急救援基地工程,建成救援队伍训练基地和应急指挥中心、物资储备中心、安全文化体验中心。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健全立体化、法治化、专业化、智能化市域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坚决防范和打击暴力恐怖、新型网络犯罪和跨国犯罪,健全扫黑除恶常态化机制,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老河口。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完善信访制度,维护信访制度权威,完善各类调解联动工作体系,构建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化解、应急处置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推进“一村一辅警、一社区一警”和“一村(社区)一法官、一法律顾问”落实落地。

九、全力凝聚奋进新征程的磅礴伟力

28.全面加强党的领导。贯彻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推动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襄阳市委工作安排有效落实。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监督责任,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落实好干部标准,切实提高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抓改革、促发展、保稳定水平和专业化能力。加强对敢担当善作为干部的激励保护,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部干事创业。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体系建设,夯实基层堡垒。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完善作风建设长效机制,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完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推进政治巡察常态化、全覆盖,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巩固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29.广泛凝聚各方面力量。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监督权、决定权、任免权,加强对“一府一委两院”的监督,保障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全市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建设,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独特优势,大力推进“协商在一线”活动,提高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水平。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工作基本方针,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支持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党外知识分子、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新乡贤、侨民等积极献计出力,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等群团组织桥梁纽带作用,大力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激发人民主体意识、发挥主体作用,把各方面力量紧紧凝聚在党的周围。

30.提高依法治市水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加快法治老河口建设进程,有效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严格遵守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的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和责任倒查机制,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加强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制度建设,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健全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各司其职,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执行权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体制机制,以公正司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动领导干部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坚持在法治轨道上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化解社会矛盾,形成法治风尚。

31.建立健全规划制定和落实机制。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襄阳市委、市委工作要求,落实《建议》确定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从实际出发编制好我市“十四五”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形成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健全政策协调和工作协同机制,完善规划实施监测评估机制,加强规划实施的督办考核评价,确保党中央关于“十四五”发展的决策部署,省委、襄阳市委和市委关于“十四五”发展的有关要求落到实处。

名词解释:

1.一城两心:建设汉江流域滨水风情十足的精致城市,打造汉江生态经济带绿心、襄阳市域副中心。

2.“两非”治理:打击非法采砂,治理非法码头。

3.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充分发挥武汉作为国家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的龙头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加快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充分发挥其对湖北全域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襄十随神”“宜荆荆恩”城市群建设,形成“由点及面、连线成片、两翼齐飞”的格局;大力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整体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做大做强块状经济。

4.一体两翼三带:持续优化中心城区“一心四城”空间体系、功能形态,以枣阳、河谷组团为“两翼”,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和联结点,着力打造沿汉江特色城镇带、沿汉十先进制造业带、沿麻竹生态旅游带,形成区域发展雁阵效应。

5. “336”交通辐射循环圈:乘车由市中心到边远乡镇30分钟,到丹江口、谷城30分钟,到襄阳、南阳、十堰60分钟。

6.“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

7.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8.四个意识,四个自信,两个维护:四个意识,指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四个自信,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两个维护,指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9.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即每个乡镇(街道)结合自身实际,打造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一村一品,即以村为单位,根据市场需求,发挥本地资源优势,通过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市场化建设,打造一个(或几个)市场潜力大、区域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主导产品和产业。

10.顾客对工厂:一种以消费者为导向的制造模式,由用户需求驱动生产制造,通过互联网平台反向订购个性化产品,实现用户与工厂的直接对接,有利于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11.三院一中心:三院,即武汉理工大学老河口氢能研究院、武汉科技大学老河口科学技术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襄阳研究院老河口基地。一中心,即智能网联5G大数据中心。

12.块状经济: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形成的一种产业集中、专业化极强的,同时又具有明显地方特色的区域性产业群体的经济组织形式。

13.头部经济。我们日常生活中会接触到各个领域的产品,但在任何领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所有的行业都是行业老大的产品最畅销,经济学上把这一现象称之为“头部经济”。发展头部经济,就是要大力培育、引进各行业的龙头企业。

14.双十百千亿:实现年出栏十万头牛、十万只羊和百万头生猪、一千万羽家禽、一亿斤水产品目标。

15. 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将农村土地的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并行,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充分发挥“三权”的各自功能和整体效用,形成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平等保护的格局。

16.红色驿站:以党建工作为引领,以社区居民为服务主体,以提升城市治理水平为目标,立足“做足党味、做暖家味、做浓情味”,推动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向小区、街边、新兴领域一线延伸,打造成党群工作的宣传站、代办事务的工作站、帮扶解难的服务站、民情民意的气象站。

17.“无申请兑现”改革:依托政府部门信息共享、数据比对,以及主动服务、上门对接等方式,对常规性、高频次惠企政策,无需企业申请,直接兑现。

18.银发经济:又称老年产业、老龄产业,指的是随着社会的老龄化而产生的专门为老年人消费服务的产业,如,日用品经济、保健品经济和服务类经济等。

19.一无两降:无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事故起数下降、死亡人数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