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种业翻身仗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重要内容,加大种业创新是中国抢占国际种业科技高点的迫切要求,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的现实需求。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也是保证作物产量和质量的首要条件。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我市的一家红薯育苗基地,看他们是如何用这“芯片”创收增效的。
近日,气温适宜,春光正好,在仙人渡镇崔营村的红薯育苗基地,一垄垄嫩绿的红薯苗茁壮生长,蓬勃的生机尽收眼底。近30位村民分布在各个大棚,有的在剪苗,有的在比划着距离,种下新一批的红薯苗。
2019年年底,襄阳丰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红薯育苗基地入驻崔营村,流转190多亩土地,建设100多个大棚。
公司负责人卢学义是山东聊城人,之前一直从事幼儿教育工作。之所以走上农业道路,是因为他打小就有个农业梦。在自己事业成功后,他毅然投身农业,做起了种苗繁育。
卢学义说介绍,传统的红薯育苗,一般是在秋后储藏一批红薯,等春天挖出,在育苗床上进行育苗。不仅费工、费时、费薯种,还极容易造成种子生斑和腐烂。因此,许多有温室大棚的红薯育苗基地,都会选择利用红薯藤来育苗。等开春后,剪成一段段的,扦插在温室土壤里,一般10到15天便可生根移栽。
目前,基地共有龙九、普薯32、商薯9号、济薯26等9个红薯苗品种。种苗是由全国各地多个农科院培育提供,再由基地进行大面积繁育。
目前,红薯苗的订单供不应求。2020年,卢学义又流转3000亩土地种植红薯。高峰期可安排本村及附近村民200多人就业,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收入。
卢学义说,目前育苗每亩年利润在3万元左右,种植户每亩的产值在1500到2000元。下一步,公司将和武汉农科院、华农科技大学组建产业联盟,建立组培实验室,向产业化、现代化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