骄傲!我的大河口今晚上央视啦!

        老河口,一座因水而兴、缘水而名的汉江古城。今晚,我们因你而骄傲!让我们一起为家乡点赞!

12月20日 晚间22:19分CCTV-10播出《中国影像方志·老河口》

汉水,发源于陕西宁强县境内,经汉中、襄阳顺流而下,在汉口汇入长江,是古代巴蜀汉中通往中原地区的重要通道。

老河口市,作为汉水中游的一座小城,因其“襄郧要道、秦楚通衢”的地理优势,历来是人口和文化的汇聚之地。

悠悠汉水,奔流而下,滋养着沿岸的百姓,也塑造着这座城市的性格。

北宋诗人欧阳修在这里写诗立作

《秋日与诸君马头山登高》

晴原霜后若榴红,

佳节登临兴未穷。

日泛花光摇露际,

酒浮山色入樽中。

这是欧阳修在宋景祐五年重阳节,登临其府邸周边的百花山,被眼前秀美的湖光山色所触动,而写下的诗句。

欧阳修虽来到老河口时间只有一年,但他非常重视教育,而且他留在这里的名篇佳句有十多首。

在老河口,有座古朴的建筑叫做“黉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官办学校。

黉学,又叫“文庙”,是历代尊孔儒师们“宣教化、育贤才、善民俗”的讲学之所。

黉学的建立,使得老河口文化的传承有了固定的场所。

据统计,仅明清两朝,这里就走出过上百位秀才,对当地文化教育的普及和发展,有着深刻而长远的影响。

明伦堂,是黉学中传道授业的场所,其建筑时间明确, 梁架结构完好;石木混合的建筑风格,在全国现存黉学中都属罕见。

光未然热血谱写《黄河大合唱》

由张光年作词的《黄河大合唱》是中国著名抗战救亡曲。

抗战时期,张光年为自己取了一个正式的笔名“光未然”,寓意当前的革命犹如尚未燃烧的火焰,终将迎来光明,以表达自己对革命胜利的期许。

《黄河大合唱》堪称一部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英雄史诗,是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象征与丰碑。

位于老河口市两仪街的小学,曾是抗战时期张光年与党组织的秘密联络点之一。

1938年11月,就是从这里,张光年带领文艺工作者们,由壶口瀑布东渡黄河,北上延安。

1939年,张光年抵达延安后,仅用五天的时间,就创作出了四百多行气势磅礴的组诗——《黄河大合唱》。

全诗以黄河为背景,歌颂勇气与抗争,发出了“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呐喊声。

此诗经冼星海谱曲,在延安公演后,立即在全国敌后抗日根据地传唱开来,极大鼓舞了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斗志。

不仅如此,《黄河大合唱》还在解放区作为保留节目,接待了大批爱国华侨和外国宾客,直到今天,这首歌仍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回荡在时空中的灵动丝弦之声

汉江,给老河口这座古城,带来了文化的种子,也孕育了一种灵动柔和的独特韵律。

丝弦乐是以古筝、琵琶、三弦等民族弦乐为主乐器,演奏而成的音律。

据当地县志记载,四百多年前,黄河决堤引发水患,河南邓州的民间艺人流落到老河口,带来了丝弦曲艺。

这种带着中原粗犷之风的音乐,很快在老河口的街头巷尾、茶楼酒肆间,流传开来。

随后,丝弦曲艺的前奏曲,逐渐独立成曲,并吸收鄂西北民歌、戏曲等民间音乐的精华,形成了今天这种柔和婉转的艺术特色。

当地人便赋予它新的名字——老河口丝弦。

在老一辈人的坚守中,这一独具特色的艺术,一直回荡在汉水之滨。每逢重大的民俗活动,这一民间艺术,也总是压轴出现在演出当中。

择水而居,生生不息。

老河口人,在汉江的哺育下,与水相亲,以水为邻,也创造着灿若星辰的大河文明。

古朴的黉学,蕴含着崇文尚学的文化传统;慷慨律动的组诗,振奋着民族的热血。

汉水故事,是这片水域鲜活的文化遗存。

汉江文明,是这条亘古大河的性格基因。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